智能制造一站式解决方案专家

浙江中兴集团旗下

制造百科

四项指标,评估仓库配送的实际效益

2022-06-08

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但一般管理者却苦于没有相应的参考指标,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究竟哪些指标可用于配送合理化的参考。

1.png

库存指标


具体指标有以下两方面:


1.库存总量


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量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某个用户上升而总量下降,也属于一种不合理。


库存总量是一个动态的量,上述比较应当是在一定经营量前提下。在用户生产有发展之后,库存总量的上升则反映了经营的发展,必须扣除这一因素,才能对总量是否下降做出正确判断。


2.库存周转


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


为取得共同比较基准,以上库存标志,都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


资金指标


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


具体判断标志如下:


1.资金总量


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2.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3.资金投向的改变


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效益指标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


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


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对于配送企业而言(投入确定了的情况下),则企业利润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


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高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成本及效益对合理化的衡量,还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等具体配送环节;使判断更为精细。


供应指标


实行配送,各用户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是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


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才算做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


1.缺货次数


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未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2.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


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3.实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


这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


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本文地址:http://www.msnbrh.com/news/baike/611.html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TOP